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长沙 武汉 成都 西宁 长春 沈阳 广州 深圳 福州 杭州 南昌 南京 西安 海口 合肥 哈尔滨 呼和浩特
石家庄 包头 大连 太原 昆明 青岛 拉萨 银川 郑州 贵阳 郴州 济南 兰州 香港 台湾 澳门 日喀则 南宁 怀化 喀什 唐山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城乡统筹 > 今日关注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统筹城乡发展新局面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统筹城乡发展新局面

编者按:

  2003年以来,成都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成功走出了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之路,2007年被国务院确立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特别是在2008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成都国民经济仍然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取得新的成就。这正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成都实践的有机结合。因此,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年会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讨会成都统筹城乡发展实践回顾与展望论坛选择在成都隆重举行。来自全国社科方面的专家和学者就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贡献、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成都统筹城乡实践、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加快推进灾后重建、统筹城乡与六个一体化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本报现将部分嘉宾的精彩观点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六十年的艰辛探索和奋力开辟

  ——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

  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名誉会长、中央党校教授、博导赵曜

  60年来,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几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经过为新道路奠定政治前提与制度基础和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终于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新中国60年在实践上所取得的最大成就。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探索和开辟新道路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从1949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前七年,我们党以两个务必进京赶考的精神状态,从事新中国的建设,各项工作都取得很大成绩,其中最有价值和意义的是如下三项: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也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前提条件。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从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角度来看,有两个时期比较好。一是探索初期,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两次讲话,标志着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开始形成一个初步的但是比较系统的思路;二是大跃进招致重大挫折后的反特别是反右倾斗争后强调全党认真读书,读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反思中,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毛泽东在探索中形成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轮廓。提出了区别于苏联模式的中国工业化道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的理论构建等。应当说,这条道路既针对和有别于苏联模式,又没有突破苏联模式。即使如此,坚持走这条道路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尽管这条建设道路并不很理想和成功,但是探索者们所提出的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和所形成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后人开辟新道路架起了一座桥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奋力开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几年探索,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的开幕词里明确提出了新探索的指导思想: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十二大以后,在毛泽东探索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新的探索,逐步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在13年的实践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地推向21世纪,并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最新成果,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总括上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毛泽东开始探索的,邓小平奋力开拓的,江泽民、胡锦涛不断拓宽的道路。这是一条能够使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康庄大道,是中国发展进步的唯一正确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世界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哲学所研究员、博导 徐崇温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使我们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而根据当代中国的实践和时代的发展,坚持不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基本品质,使马克思主义能更好地发挥指导我国实践的作用,同时又由于以这种形式用马克思主义成功地解决了当代人类所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这就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了世界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平发展道路,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条新路。和平发展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外的标志性特征和国家战略。这种和平发展的国际战略,首先意味着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损害别的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基础上实现传统现代化的情况截然不同,中国是在与当代世界其他国家的共同发展中、与当代世界各种文明的协调一致中发展自己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这种和平发展国际战略,同时也意味着我们把中国传统上倡导的和而不同,即和谐而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视为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主张世界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发展的国家战略,在国内则表现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正如德国的贝特霍尔德所说,它给人们指出了一条摆脱全球资本统治的破坏性进程的出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发展经济、摆脱贫困上,给第三世界指出了奋斗方向。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在消除贫困落后方面的成就,得到各个方面的称赞,特别受到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推崇。尼日利亚著名学者费米·阿科莫莱夫在《没有人再嘲笑亚洲人》一文中说:中国今天的经济腾飞为非洲人提供了特殊的经验非洲可以从中国这个经济巨头身上学到很多经验……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中国的经济表现都是一个奇迹。它展示出一个拥有自信、决心和远见的民族可以取得什么样的成就;联合国贸发会议《2006年贸易与发展报告》则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不能只依靠市场力量,还要重视同政府政策手段的调控作用相结合的高度,来强调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为什么前苏联在与资本主义的竞赛中败下阵来乃至招致剧变解体,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却能在30年这短短的历史瞬间,在发展趋势和速度上显示出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呢?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总结苏联和我国文化大革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顺应世界发展潮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从坚持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紧密结合、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拓展世界眼光,在吸取和借鉴当代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三个方面推进了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新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探索轨迹

  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教授、博导 严书翰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经验,并在这个基础上提出和形成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从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建设的历史经验及其经验总结。我们党为实现社会和谐目标而进行的不懈奋斗,生动地体现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历史经验及其对经验的科学总结之中。毛泽东思想中包含了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建设社会主义服务的基本方针、关于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统筹兼顾的重要思想、高度重视和处理好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倡导妇女解放,主张男女平等丰富的社会建设思想。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越来越明确地把社会建设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理论科学概括了社会主义本质,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能单一,要注意综合平衡、十分重视树立和保持良好的社会风气、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社会稳定问题等重要思想。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继承以往党的关于社会建设思想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做出了新的发展:用和谐的概念来表达社会建设要达到的状态和目标、揭示了重视和加强社会建设的深层原因、阐明了改革发展稳定是我国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要处理好的关系、制定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认识上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经历了从提出社会建设的战略任务,到明确目标要求与工作重点,再到全面部署的过程。从而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主要内容。社会建设有大小社会建设之分,大社会建设就是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小社会建设就是与三大建设并列的社会建设。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既要从大社会着眼,又要从小社会着手,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为重点,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结构的变动和建构、社会有序流动、社会组织建设、利益关系的协调和机制保障、社会事业的发展、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社区建设、社会管理体制的建设和完善等八个方面。我们党从我国实际出发,提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里,社会建设的重点是民生。应该说这是抓住了我国社会建设的牛鼻子

  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提出和形成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是我们党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尤其是社会建设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和形成的。它是我们党执政理念提升的重要标志,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执政基础的客观需要,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6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

  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山东省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导 包心鉴

  最根本的在于,把时代要求和中国实际作为结合的逻辑起点,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从中国实际出发来理解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对中国实际有用的马克思主义,是新中国6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条基本经验。毛泽东思想是在与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长期斗争中,在正确理解、科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并不断成熟的。邓小平创造性地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功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明确强调必须改变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寻找社会主义答案、把本本作为结合的逻辑起点的倾向。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把实践作为结合的逻辑起点和根本依据。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立场和科学方法,把时代要求和中国实际作为继续做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逻辑起点,成功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宝库。

  最重要的在于,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改革与发展的基本出发点,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方位,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规律,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改革与发展的基本出发点,是新中国6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条基本经验。邓小平正是牢牢把握住实事求是这一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并且作出创造性的发展,才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局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杰出贡献,它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又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规律方面,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把深化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规律的认识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有机地联系起来;把建设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放到人类文明大视野中加以审视和把握,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深入分析的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的新的阶段性特征表明,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变,我们面临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实际状况没有变。

  最关键的在于,把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和创造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搞清楚什么是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如何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推进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改革与发展中不断探索什么是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如何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推进社会主义,是新中国6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再一条基本经验。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就是群众路线,正是毛泽东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确保了中国革命的成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把生产力的基础作用与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统一起来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的鲜明特色;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武器直接交给人民群众,形成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巨大精神力量,是邓小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的独特创造;把生产力标准与人民利益标准融为一体,使社会主义牢固建立在人民利益不断实现的基础之上,是邓小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的重要方法论原则。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鲜明而深刻地贯彻了邓小平理论中的群众观点。科学发展观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方面呈现出新的鲜明特点,凸现以人为本这一核心,将以人为本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作为发展的出发点、依靠力量和根本目的,从根本上解决了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如何发展的重大问题。

  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五大原则性区别

  中央编译局世界所副所长 季正矩

  作为一种改良主义的政治思想体系,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是对立的,两者间有原则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指导思想、追求的目标、依靠的社会力量、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和方法、作为其载体的党的性质和作用以下五个方面。

  指导思想不同。科学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唯一的指导思想,反对指导思想多元化。相反,民主社会主义否认马克思主义是唯一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主张世界观的多元性和社会主义论证的多元性。蒲鲁东主义、工联主义和费边社主义、拉萨尔主义、伯恩施坦主义、考茨基主义等成为现代民主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生前曾经批评和批判过这些思潮。恩格斯曾经指出:蒲鲁东主义都渗透着一种反动的特性:厌恶工业革命,希望把全部现代工业统统抛掉,是一种小生产者主义。费边社害怕革命他们的社会主义是市政社会主义。针对英国工联主义,马克思指出:尽管工联为提高工人工资和福利的行动颇有成效,但他们服用止疼剂,而不切除病根。对拉萨尔主义,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对其错误进行了全面剖析。

  追求的目标不同。科学社会主义坚持用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并认为实现共产主义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目标。民主社会主义反对为社会主义设定任何终极目标,而只抽象地设定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自由、公正、互助,已经回避其先辈们曾经高扬的社会主义旗帜。

  依靠的社会力量不同。科学社会主义不仅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而且指出了实现这一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力量——现代无产阶级。民主社会主义虽然也起源于工人运动,但在后来的发展中却与工人运动日渐疏远,转而向全社会,特别是向力量日益壮大的新中产阶级寻求支持。

  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和方法不同。科学社会主义主张通过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用革命方式,即彻底变革社会的方式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民主社会主义主张通过和平的、民主的、改良的道路走向社会主义,因而反对暴力革命,反对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反对无产阶级专政,革命的锋芒日渐弱化和消失,甚至反对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不仅甘心当资本主义病榻前的医生,而且强调对资本主义的驯服。

  作为其载体的党的性质和作用不同。作为科学社会主义载体的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由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具有统一的意志和严格的组织纪律,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

  从法律地位的变迁看新中国60年私营经济发展轨迹

  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教授、博导 常欣欣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以私有企业为代表的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成分从有到无,又从无到有,再从小到大,目前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私营企业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它们是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之一,是对外开放的主力军,是国家的就业主渠道,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当前国家战胜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力量。60年来,我国私有企业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扶助发展到利用、限制和改造,通过公私合营逐步消灭的过程;在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后,从失去法律地位到重要组成部分,重新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党的十五大之后,从重要组成部分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形成,迅速发展和壮大。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的《共同纲领》到2007年《物权法》的最终颁布,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私有企业在我国法律地位变迁的轨迹。它从一个侧面深刻反映出60年共和国所经历的风风雨雨,为我们提供了总结和认识60年社会主义发展历史经验的一个重要的视角。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私有企业经历了从肯定到否定,又被重新肯定的漫长历程。看起来,历史仿佛在走过了一个巨大的怪圈之后,又回到原来的起点重新进发,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私营经济所处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环境早已不同于50年代。今天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作为国家经济制度基础的前提之下的,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不仅没有动摇,而且其规模和质量与50年代相比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其次,私有企业的重新出现和法律地位的最终确立,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行改革开放的结果,其生存和发展仍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和国家政策的扶持。抚今追昔,允许私营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和发展,是在付出了整整几代人的代价之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经过理性的思考所作出的历史选择。私营经济在我国法律地位的变迁,折射出新中国60年所走过的曲折发展道路,体现了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的探索过程。

  关注利益矛盾与公平问题 实现城乡统筹和谐发展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 李青宜

  2003年以来,成都市初步探索出一条统筹城乡发展、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的新思路,并取得了值得充分肯定的阶段性的重要成果与经验。成都市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具有前瞻性与科学性的新思路、新举措与新成果,必将在全国起到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对于缩小城乡差距,特别是对特大城市郊区农村加速城市化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示范与辐射作用。

  利益,历来是经济生活与政治生活的主要连接点;利益矛盾与公平问题历来是一个社会,尤其是一个正处于改革与转型社会各种矛盾的焦点,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妥善处理的关键问题。所以,在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需要更加关注城乡居民之间的利益矛盾与公平问题,以促进城乡和谐、稳定与健康发展。在像成都市这样特大城市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解决三农问题是重点,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是关键,而关注与解决好城乡居民之间的利益矛盾与公平问题则是核心。要解决好城乡居民之间的利益矛盾与公平问题,其总体思路应该是:通过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推进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的改革来逐步完成,而其中制度创新、统筹兼顾与利益协调的方法又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原则与主要手段。

  实现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的具体对策与做法主要是:加快经济发展,为解决好城乡居民之间的利益矛盾与公平问题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加大支农、惠农的力度,改变农业与农村经济在资源配置与国民收入中所处的不利地位;完善农村土地征用、工程项目移民及房屋拆迁等的合理补偿制度,避免由此引起的各种影响社会稳定的群体事件;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实现社会资金从城市向农村、从高收入者向低收入者转移;加速信息化并重视城乡信息公平问题,使之成为经济新的、主要的增长点,为城市统筹发展积累雄厚的物质基础与优势人才;借鉴与吸收国内外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经验。除上述几点以外,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在创新农村金融体制,优化农民融资环境、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事业方面也应加大对农村投入的力度,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提升发展理念 建设全域成都

  ——从全域经济思想看全域成都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李屏南

  全域成都的概念,不仅具有现实的实践价值,而且具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想象空间。全域成都的中心内容是统筹城乡,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内在本质是科学发展。全域成都以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实现程度为评价核心,整个评价指标体系由四个层次构成。这种评价体系的设计和推行是比较科学的,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决定了全域成都实践的科学发展本质。

  说到全域成都,让我们想到另一个相似的概念——“全域经济。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美国经济发展状况为基础引申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新经济。所谓新经济,就是建立在信息技术革命和制度创新基础上,持续高增长、低通胀、科技进步快、经济效率高、全球配置资源、经济周期的阶段性特征明显淡化的一种新的经济现象。这种新经济现象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我们认为它就是一种全域经济。其基本观点是:新经济是全域经济,新经济的实质,就是信息化与全球化,新经济的核心是高科技创新及由此带动的一系列其他领域的创新;全域是经济的本质,从本质上讲,经济一开始就是全域的,全域并不是新经济的专属,但新经济的诞生完成了这一经济特征的由潜变显;全域的本质是跨域,全域经济理论的一个中心思想是:区域有边而经济无界。

  落实科学发展观本身也有一个科学性问题,一是要用科学的理念解读科学观,二是要用科学的思路运用科学观,三要用科学的方法贯彻科学观。在这方面,成都市是全国的榜样。但我们认为还有四点值得进一步思考:充实全域”“全面思想,完善全域成都;突破区域瓶颈,发展全域经济;抓住共同富裕根本,建设共富成都;放眼国际视野,建设全域成都
 

主办单位:中国城乡统筹科学发展办公室 中国城镇建设发展中心 承办单位: 北京大点一景企业管理中心 北京大点宏景投资中心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中国城乡统筹科学发展工程办公室
地址:北京海淀区三里河路11号建设部大院 电话:010-57811343 邮箱:zgfdczg@126.com
Copyright © 2011 by cntown.org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62065号
您是第 3181186 位浏览者 网站管理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