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长沙 武汉 成都 西宁 长春 沈阳 广州 深圳 福州 杭州 南昌 南京 西安 海口 合肥 哈尔滨 呼和浩特
石家庄 包头 大连 太原 昆明 青岛 拉萨 银川 郑州 贵阳 郴州 济南 兰州 香港 台湾 澳门 日喀则 南宁 怀化 喀什 唐山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土地资源 >



改革发展30年回顾与思考

改革发展30年回顾与思考

榆林市乡镇企业、非公有制经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年来,我市乡镇企业、非公有制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猛发展,从异军突起半壁江山再到目前三分天下有其二,已经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的主体。期间,其发展经历了曲折历程,积累了不少经验,还有不少教训。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乡镇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进一步加快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景。我们应当认真回顾总结过去30年来乡镇企业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的经验教训,认真思考、研究、解决影响、阻碍发展乡镇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突出问题和困难,紧抓新的历史机遇,贯彻落实《决定》精神,采取新的更加有效的对策和措施,把发展乡镇企业、非公有制经济推向新的历史阶段。
一、发展历程
 
(一)1978年至1983年为初始萌芽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方针。随之,随机性的民间交易行为解禁,周期性的集市贸易活动恢复,涌现出了不少个体工商户和社队企业,成为乡镇企业发展的胚体,象即将出土的春苗一样萌动着,预示着乡镇企业大发展的春天就要到来。我市社队企业到1983年发展为2190户。
 
(二)1984年至1988年为起步、发展时期。八十年代中期,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推广普及,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随着农民的吃饭问题初步得以解决,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江苏、浙江、安徽、山东等地农村率先办起了新型的乡镇企业,邓小平盛赞其为异军突起,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农村改革中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收获。19843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出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号召,也就是著名的中发[1984]4号文件,社队企业正式改名为乡镇企业,把联办企业、户办企业都包括进去,并在政策、舆论、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从而吹响了全国范围内大办乡镇企业的号角。我们榆林各级认真贯彻中央1号、4号文件精神,掀起了乡办、村办、联户(合伙)办、户办(个体私营)四轮驱动大办乡镇企业的热潮。到1988年乡镇企业达到24240户,比84年的4543户增加19697户;从业人员139186人,比84年的47721人增加91465人;总收入达到38846万元,比84年的5985万元增长了6.5倍;总产值达到39102万元,比84年的6550万元增长了6倍。其中工业产值达到18817万元,比84年的3546万元增长了5.3倍;实现税利7092万元,比84年的1443万元增长了4.9倍,其中上交国家税金1476万元,比84年的188万元增长了7.9倍。1988年乡镇企业在全区国民经济中占居了重要地位。总收入占到全区国民收入的40.83%;总产值占到全区农业总产值的60.3%;乡镇工业产值占到全区工业产值的39.12%,上缴税金占到全区财政收入的17.06%
 
(三)1989年至1995年为治理整顿、超常发展时期。1989年至1991年乡镇企业治理整顿,当时国内市场疲软,资金紧张。加之,乡镇企业自身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一些领导思想没有大解放,将存在问题扩大化,认为乡镇企业是不正之风的源头,假冒伪劣商品的代名词,共产党员不能办乡镇企业,办个人企业就是红色资本家。面对这种局面,中央、省、市很快采取措施,引导企业正确理解治理整顿,大力深化企业改革。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指导下,乡镇企业凭着自身灵活的市场机制和草根工业的顽强生命力,很快渡过了难关,得到了发展。特别是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和国务院中西部乡镇企业工作会议后,当时的地委、行署按照中央精神,把发展乡镇企业摆上突出的战略地位,连续出台了不少扶持乡镇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每年召开全区性会议,专题研究布置,并建立了调度例会制度,组织发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抓住机遇、真抓实干,形成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重视支持,积极发展乡镇企业的新局面。全区乡镇企业率先进入国民经济的快车道,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主要经济指标增长幅度由全省落后位次跃居前列。到1995年底,全区乡镇企业总产值38.65亿元,营业收入30.4亿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4.9倍和5.7倍,五年翻了近三番。乡镇企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48.5%,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长52.2%,分别比七五期间提高4个和2个百分点,赶上和超过了全省平均发展速度。增长速度最高的94年达到76%
 
(四)1996年至2005年为分化重组、健康、规范发展时期。进入九五以后,党和国家对乡镇企业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出台了《乡镇企业法》,下发了中央(19978号文件,尤其是江泽民同志1998421视察江苏乡镇企业并发表重要讲话,大大推动了乡镇企业改革与发展。我市随着资源大开发和国家把发展重点转向中西部地区开发,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表现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的脱贫致富愿望,纷纷投资办项目,府谷等县可以说家家点火,户户冒烟。城市非公有制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然而由于国家要求整顿治理浪费资源、破坏环境、高耗能等五小企业,乡镇企业发展速度明显放慢,1999年甚至出现了负增长。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探寻乡镇企业持续高效发展的新路子,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积极引导乡镇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分化重组、健康、规范发展。由乡镇企业局深入县区、企业调查研究,立足市情认真谋划十五发展,市政府还制定了《榆林市乡镇企业十五计划和2015年长远目标规划》,提出我市乡镇企业必须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坚决关停并转一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五小企业,按照积极促动第一产业、优化提升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总体思路,把煤炭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第三产业确立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三大主功方向,使乡镇企业走上了产业定位准确、节约能源、重视环境保护、技术先进、工艺合理、管理规范、降低能耗的全新的良性发展路子,一举扭转了被动局面。2002年至2004年乡镇企业连续三年保持了10%的增幅,形成了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协调上升的新局面。进入新世纪以后,乡镇企业所有制形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个体私营企业已经成为乡镇企业的主体。到2002年,我市乡镇企业基本转化为个体、私营企业,其份额占到99.8%。经济总量构成随之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市乡镇企业中个体私营经济总量占到了全市非公有制经济总量的85%以上。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十强企业中有9户就是乡镇企业。
 
(五)2006年至今为有序稳定发展时期。2007年,省委、省政府及时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指导意见》,2008年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民营经济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实施意见》和5个配套文件,全市三位一体的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按照全市实现三大目标、建设四大经济的总体要求,进入有序稳定发展阶段,实现了经济总量和质量效益双跨越。截止2007年底,全市乡镇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到56880户(其中注册资本在1000—5000万元的有450户,5000万元—1亿元的有46户,1亿元以上的有15户,企业集团近30户),是1978年的16倍;完成增加值167亿元,占全市GDP24.84%;完成营业收入371亿元,实现利润总额69亿元,实缴税金25.6亿元,占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51%。分别是1978年的1342倍、5252倍、2098倍。

二、重要地位和作用
   
乡镇企业、非公有制经济30年来一步步发展壮大,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在推动全市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作用越来越大。主要表现在:

 
(一)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全市56880户企业的34.51万人从事乡镇企业、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推动我市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成为财政收入的主渠道。2007年乡镇企业、非公有制企业中仅年营业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就达470户,其中收入过亿元纳税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10余户,全市乡镇企业、非公有制企业交纳税金占到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搞得好的县、乡占到70%甚至80%以上。

 
(三)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大大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广大农民的收入很大一部分来自乡镇企业,占到40%以上,大批农民摆脱了贫困,走向富裕,奔向小康。同时,有效地调整了农村一、二、三产业的结构,二、三产业的比重逐年上升。

 
(四)成为城乡闲散人员就业的蓄水池。2007年,乡镇企业、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员达34.51万人,支付劳动者报酬42.29亿元。不仅吸纳了大批农村劳动力离土加入二、三产业,同时为国有企业下岗工人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

 
(五)成为城乡一体化、实现和谐榆林的助推器。推动城镇化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而小城镇的发展以产业发展、产业聚集为支撑。近几年乡镇企业、非公有制企业集中连片发展,带动服务业的兴起,为农民市民化和农村城镇化创造了条件,成了小城镇产生和繁荣的孵化器和促进城镇化、推进农村工业化的基本动力。

三、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领导重视  抢抓机遇

   
各级领导是否重视乡镇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始终是关键。八五期间我市乡镇企业之所以大发展,近几年非公有制经济之所以驶入有序、良性、稳定发展快车道,就是市委、市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乡镇企业、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整个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来抓。各级领导瞅准西部大开发这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大力推进三个转化(煤向电转化;煤、电向载能工业转化;煤、油、气、盐向化工产品转化),加快发展乡镇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八五期间,市委、市政府曾明确要求几大班子主要领导必须亲自抓乡镇企业,重点乡镇把70%的领导力量放在抓乡镇企业上。十五十一五期间,建立了市级领导联系非公有制企业的制度,主要领导亲自抓非公有制企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政策到位  措施得力

   
回顾改革开放30年乡镇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历程,每当遇到困难曲折和遇到新的机遇的时候,市委、市政府能及时制定一系列扶持政策和切实有效的重要措施,加大投资力度,引导企业搞好内部改革,迅速打破僵局,由被动转为主动,使乡镇企业、非公有制经济保持持续发展的势头。八五期间,我市总投入相当于七五时期的5倍,各级各部门都把抓投入、上项目作为加快发展乡镇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首要措施。有的县(区)组建了跑项目专门班子,资金、信贷、计划和主管部门协同作战,积极争取各方面支持。全市五年累计新建20万元以上的企业960多个,完成技改项目125个,形成近30亿元的生产能力。八五期间和9697年我市每年召开乡镇企业工作会议,每季度召开一次生产调度会,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出台了一系列发展乡镇企业的优惠政策,如执行免征固定资产调节方向税 “新办乡镇企业,免征所得税三年属于地方的25%的增值税,3年内返还企业政策等等。近些年,市委、市政府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的决定》、《关于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实施意见》,并建立了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扶持力度,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有力地推动了乡镇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三)项目带动  大小并举

    30
年来,我市在大力发展乡镇企业、非公有制经济中,始终坚持项目带动,大小并举的方针。2006年,一方面积极催生小企业,一方面围绕煤炭、化工冶炼、建筑建材、农产品加工和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等五大主导产业,建设了一大批辐射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万元以上的新建、技改、扩建项目697个,完成投入10.64亿元。2007年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全市新增固定资产投资32亿元,新上、扩建50万元以上项目725个,从而使发展速度全面提升,真正实现了循环产业链条和可持续发展。

 
(四)树立样板  典型引路

   
改革开放30年中,我市各级培育了一大批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典型样板,大张旗鼓地予以表彰奖励,认真总结推广他们的先进经验,使他们成为带动全市乡镇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领头雁排头兵

 
(五)转变职能  强化服务

   
市、县(区)各乡镇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主管部门十分重视转变部门职能,强化服务意识,改善管理服务方式,革除行政干预、形式主义,努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全方位的快捷、高效服务,保证企业健康、科学发展。

四、存在主要问题
   
与国内先进省、市相比较,总体来看,我市乡镇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还不够充分,目前在发展环境、管理体制、融资渠道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发展环境还不优化。一是认识不高。有不少领导和相关部门没有认识到要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潜力和希望在乡镇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没下大气力抓乡镇企业、非公有制经济;二是政策落实不到位。尽管中、省、市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但是这些政策落实不到位,也没有经常性的有效的督促检查;三是公众创业的氛围不浓,小富即安,没有形成人人争创业的氛围。

 
(二)融资渠道不畅。融资难、贷款难这一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国家实行紧缩货币政策和我省、市金融改革滞后造成许多乡镇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资金链紧张,由此带来的影响正不同程度地加剧,政府扶持企业的专项资金较少,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银行对企业贷款存在惜贷问题,金融服务落后,资本市场不健全,民间融资渠道不畅。

 
(三)企业成本压力增大。近几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和运输、劳动力成本上升,使企业成本加大,特别是高耗能企业和出口型企业面临的成本压力尤为突出,影响了企业正常生产和效益的提高。

 
(四)管理体制不完善,主管部门的职能不能充分发挥。虽然市上已经理顺了中小企业、乡镇企业、非公有制经济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但中小企业局还是部门管理单位,极大的削弱其管理服务职能的发挥。如市上没有给市中小企业局下达非公有制经济指标,任务没有落实到部门。各县(区)体制改革进度不一,仍然存在多头管理问题,这就难免造成职能重叠交叉、职责不清、争权推诿等弊端,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乡镇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五)乡镇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竞争力弱。由于大部分乡镇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规模小、产品科技含量低、企业管理者素质不高,传统的家庭式管理比较普遍,严重制约企业做大做强,与科技含量高、生产规模大的企业没有竞争力。比如,我市乡镇企业、非公有制企业99%没有专门技术研究部门,导致工艺落后、产品老化、质量低下,极大地削弱了市场占有优势,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六)南北发展不平衡。北六县起步早,发展快,南六县普遍起步晚,发展滞后,南北不平衡影响了全市乡镇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整体推进。

五、今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解放思想、创新观念,营造尊重、重视支持乡镇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社会氛围。

未来榆林地方经济发展的主体必将是乡镇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只有发展乡镇企业、非公有制经济,才能缓解社会就业的矛盾,才能促进社会的稳定,才能壮大城乡经济,才能实现榆林经济跨越式发展目标,才能富民强市。因而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制定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认识上有一个大提高、大飞跃,扫除乡镇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的思想障碍,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尊重、重视、支持乡镇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领导,落实政策,做到有布置、有检查、定期考核。

各级党委、政府要真正把发展乡镇企业、非公有制经济放在重要议事日程和突出位置来抓,做到有布置、有检查、定期考核。要从行政决策、管理制度、服务体系等方面入手,切实贯彻平等准入、公平待遇原则,解决好乡镇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市场准入问题,凡是法律、法规没有限制的领域,一律向乡镇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开放。对乡镇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要与其他经济成份一视同仁,平等享受政府公共资源。要认真落实乡镇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策。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和我市最近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实施意见》及五个配套文件一定要不折不扣执行。为乡镇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环境、公平的法制环境、宽松的经营环境和鼓励为主的舆论环境。

 
(三)开拓创新,加大扶持,有效破解乡镇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融资难的问题。

一是要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解决乡镇企业、非公有制经济融资难、担保难,逐步建立多元化的融资体系。金融机构要制定支持乡镇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措施和办法,扩大对乡镇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信贷投放和服务。要鼓励发展民间信用合作组织,拓展乡镇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投融资渠道。二是尽快建立市、县财政资金为主、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市财政2007年预算了2000万元用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相关部门也做了一些准备工作,建议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尽快启动实施。要用足用活国家有关信用担保的优惠政策,市财政要逐年加大对信用担保基金的注入力度,争取2-3年达到1亿元。各县(区)按照市上的做法也要组建相应的担保机构。三是市、县(区)政府都要设立中小企业专项资金,加大财政对乡镇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并根据新增财力不断扩大专项资金规模。2007年和2008年市财政每年已经安排1000万元中小企业专项资金扶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由市财政局和中小企业促进局经市政府主管领导批准操作到位,受到社会和企业好评。建议今后逐年提高扶持资金额度,同时要更加明确扶持方向、扶持对象,进一步加强资金的管理和监督。同时,还要大力提倡和有效组织民间融资和社会融资。

 
(四)积极引导,搞好培训,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乡镇企业、非公有制企业提高自身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

 
一是提升产业层次。鼓励引导乡镇企业、非公有制企业敢于进入国家没有禁止的一切领域,勇于开展境外投资、开拓国际市场。要尊重产业发展规律,加快产业集聚,善于与大企业、大集团合作,主动与它们的产业链相衔接,承接上下游产品的生产,不断提高配套协作水平。

 
二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乡镇企业、非公有制企业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力量。要引导它们增强技术创新意识,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坚持先进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特色产品。要增强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千方百计创出我们自己的品牌。

 
三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把乡镇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的体制机制优势与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有机的结合起来,引导家族式企业健康发展。推动乡镇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加快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产权改革,实现乡镇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由封闭性股权结构向开放式股权结构转变,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采用现代化、社会化管理模式和科学先进的管理方法,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四是培养造就高素质的民营企业家队伍。实施民营企业家培训计划,政府每年至少对企业家集中培训一次,逐年打造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从而提高我市乡镇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的整体水平。

 
五是发挥职能,积极主动,加强和改善对乡镇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工作。目前市局和部分主管局仍然是部门管理单位,严重地影响了其职能的全方位有效发挥。要尽快统一规范和完善乡镇企业、非公有制经济主管部门的规格设置问题。市、县中小企业局、乡镇企业局、非公办要积极主动,创环境、当参谋、搞协调、强服务、抓大事。一方面要把国家、省上和我市制定的一系列相关政策落实好;另一方面引导企业坚持科学发展观,持续健康发展,为企业发展搭好五个平台:按照遵循市场导向、区域特色,可持续发展和小城镇建设相结合的原则,搞好园区建设,搭好企业创业发展平台;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利用各类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为企业新产品开发、试制和工艺改进提供技术支持,搞好技术培训,搭好技术服务平台;通过多渠道筹集担保资金,设立担保机构,搭建信用担保服务平台;建立法律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代理法律案件,搭建法律服务平台;组建市、县和重点企业三级电子服务网,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同时,要继续抓典型、树样板、典型引路、整体推进。

我市乡镇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历经30年风风雨雨,取得了重大成就。我们相信,在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导下,在省委、省政府和我市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大力支持下,我市乡镇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明天将会更加辉煌。

 

主办单位:中国城乡统筹科学发展办公室 中国城镇建设发展中心 承办单位: 北京大点一景企业管理中心 北京大点宏景投资中心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中国城乡统筹科学发展工程办公室
地址:北京海淀区三里河路11号建设部大院 电话:010-57811343 邮箱:zgfdczg@126.com
Copyright © 2011 by cntown.org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62065号
您是第 3181186 位浏览者 网站管理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