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长沙 武汉 成都 西宁 长春 沈阳 广州 深圳 福州 杭州 南昌 南京 西安 海口 合肥 哈尔滨 呼和浩特
石家庄 包头 大连 太原 昆明 青岛 拉萨 银川 郑州 贵阳 郴州 济南 兰州 香港 台湾 澳门 日喀则 南宁 怀化 喀什 唐山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城乡统筹 > 现代村镇新貌展示



黄土地上春风畅――山西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综述

    立冬,永济市虞乡镇义合屯村李存茂正忙着为菇棚保暖。“五个全覆盖”、三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随着这些新农村重点建设项目的推进,山西省“三农”工作必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立冬,永济市虞乡镇义合屯村李存茂正忙着为菇棚保暖。他说:“种蘑菇冬天也不闲,不闲着就有收入。”2006年,义合屯村被确定为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之一,当地政府扶持农民搞起了双孢菇种植。通过3年多的发展,双孢菇种植已经发展为该村的支柱产业。和李存茂一样,许多农家比以前更忙了,收入更高了,新农村建设正改变着他们的生活。
  新农村建设3年多来,山西省从千村试点到重点推进,再到中心村辐射带动和连片建设,一个个崭新的村庄跃然呈现;在摸索中建设,在创新中突破,多予少取、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村企共建……一系列好经验、好做法不断诞生。一条富有山西特色的新农村建设之路正在向前延伸。今年初,山西省提出用两年时间在农村实现 “五个全覆盖”,让农民兄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项旨在着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的重大民生工程,为山西省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动力,更意味着山西省农村发展将迎来一次新的飞跃。
  倾心“三农”,财政投入为新农村建设添动力
  新农村建设始终是省委、省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省委、省政府多次召开新农村工作会议或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和推动新农村建设工作。省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增量更是史无前例。2006年至2008年,省级财政投入“三农”的资金分别达到51.57亿元、61.46亿元、99.43亿元,分别增长41.15%、16.09%和38.19%。
  农民对这几年“三农”投入的增加有自己切身的感受。左云县兴隆沟村农民这样唱:“水泥路通到家门口,花园广场建在咱村口,自来水接到咱灶头,惠农补贴送到咱手头。”
  从农民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入手,从农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出发,各地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大力推动产业升级和劳动力转移,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开展街巷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环境净化等为内容的“四化四改”工程;解决群众“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买卖难”等一系列民生问题,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得到明显改善。
  太原东山脚下的长沟村,土地贫瘠,自然条件极差,长期靠天吃饭。通过整体搬迁,长沟村220套新居拔地而起,文化广场、村小学校和幼儿园一应俱全,村民100%参加新农合,医疗得到保障……3年多来,各级财政对长沟村的投入在3000万元以上,曾经穷困的小山村彻底变了样。
  长沟村的变化就是不断加大“三农”投入的结果。从2006年开始,省委、省政府利用经济增长较快、财政增收较多的有利时机,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适时扩大了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市、县财政对农业的总投入也随之节节攀升,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农民得到了真正的实惠。能够持续关注,持续投入,这是山西省新农村建设取得成效的关键。
  旧貌换新颜,让改革发展成果向农村延伸
  以生产发展为首要任务的新农村建设,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据统计,2008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4097.24元,比2005年的2890.66元增长41.7%,3年年均递增12.3%,这些数字最能说明山西省新农村建设的成效。
  没有确立支柱产业之前,定襄县季庄乡邱村的耕地总是 “春季白茫茫,夏季水汪汪”。新农村建设中,邱村利用财政扶持资金使全村3600亩耕地成了“田成方、渠成网、旱能浇、涝能排”的高产田,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3400亩。村民刘环算了笔账,今年秋收后,自家的5亩地已经收入4万多元。他说:“种地收入几万元,前两年想都不敢想。”
  新农村建设也带来了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到2008年底,全省88%的建制村通了水泥(油)路,93%的建制村通了公交客运班车;9000多个村庄的街巷主干道硬化,实现了“户户通”;村村通电和通电话率达到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1%……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和教科书费全部免除;2090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不断提高,保障范围从20.4万人增加到102万人;全省87%的乡镇建起了标准化卫生院,79%的村建起了标准化卫生室……
  变没变,好不好?农民说了算。襄垣县上马乡韩庄村农民韩卫国说:“原来看病买药必须到很远的乡卫生院,现在村卫生室就建在家门口,方便。”新农村建设开始以来,襄垣县先后投入资金400多万元解决农村看病买药难的问题,今年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村卫生室全覆盖。
  做群众之所需,解群众之所难,新农村建设事事办在农民的心坎上。目前,山西省“五个全覆盖”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更多的实惠,更多的方便正在送到农家的大门前。
  目前,村通水泥(油)路项目已开工990个,开工里程3806公里;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项目已申报1900多个,年内大部分可以竣工;村卫生室全覆盖已争取到中央设备配套资金1.4亿元,6971个卫生室“空白村”建设资金已经落实到位;村通广播电视全覆盖今年底可以全部实现;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已有570多处工程竣工,66万人受益。
  创新机制,凝聚全社会力量建设新农村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无先例,无成法。2006年,全省首先选择了1098个村作为试点村,之后每年增加2000个重点推进村,要求“一年起步,两年完善,三年取得明显示范效应”。他们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为全省提供了宝贵经验。
  目前,1098个试点村已经全部完成村庄规划、“四化四改”等规划建设任务,95%的村形成了比较明显的主导产业。之后的4000个重点推进村各项发展指标也走在全省前列。省新农办统计显示,试点村和重点推进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0%和15%。
  通过试点村和重点推进村辐射带动,全省已经形成460多个新农村建设连片发展区。临汾市51个试点村和重点推进村,辐射带动了周边400多个村连片建设,形成了整体推进的格局;晋城市则全力实施“五环五片”城镇化辐射战略,通过典型带动解决了偏远山区贫困农村的发展问题。由于试点村和重点推进村带来的成功经验,山西省全部县(市、区)均已开始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编制县域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
  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方式从典型示范走向了整体推进,建设力量则从政府主导走向社会多方参与。柳林县联盛集团与当地陈家湾村结对共建。企业不仅吸纳了村民就业,还促成了陈家湾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村民们有的从事商贸,有的养车跑运输……在企业带动下,全村办起商业店铺40多家,发展养车户27户,村企共建让陈家湾人走上了富裕路。
  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对口支援,工矿企业结对帮扶,3年多来,山西省已经探索出一条全社会共建新农村的新途径。这也是山西省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创举、一大亮点,一大批农村因此而走在了新农村建设的前列。目前,全省机关、企业结对帮建村达1.02万个,帮建单位累计投入资金64亿元,其中企业帮建投入40.3亿元,社会帮建新农村的氛围越来越浓厚、内容越来越丰富、效果越来越明显。
  回顾3年多的历程,山西省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力促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形成,一系列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工程正在推进,一条具有山西特色的新农村建设之路正在向前延伸。“五个全覆盖”、三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随着这些新农村重点建设项目的推进,山西省“三农”工作必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主办单位:中国城乡统筹科学发展办公室 中国城镇建设发展中心 承办单位: 北京大点一景企业管理中心 北京大点宏景投资中心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中国城乡统筹科学发展工程办公室
地址:北京海淀区三里河路11号建设部大院 电话:010-57811343 邮箱:zgfdczg@126.com
Copyright © 2011 by cntown.org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62065号
您是第 3181186 位浏览者 网站管理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