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长沙 武汉 成都 西宁 长春 沈阳 广州 深圳 福州 杭州 南昌 南京 西安 海口 合肥 哈尔滨 呼和浩特
石家庄 包头 大连 太原 昆明 青岛 拉萨 银川 郑州 贵阳 郴州 济南 兰州 香港 台湾 澳门 日喀则 南宁 怀化 喀什 唐山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城乡统筹 > 今日关注



依靠科学发展观推进小城镇经济社会发展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吉林省小城镇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在保证农业快速增长的前提下,以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为重点,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紧紧依靠科学发展观,突出重点,协调推进,努力打造小城镇发展平台,加速推进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使吉林省小城镇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小城镇人口、地域、规模显著增长,经济总量不断提升,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全省小城镇已发展到423个,其中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12个,省“十强镇”105个,总人口近130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8%左右,镇区人口达400 万人,占小城镇人口总数的31%,小城镇在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越来越突出,有力地推进了县域突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发展和城镇化进程。    
    一、依靠科学发展观,促进小城镇快速发展
    在小城镇发展改革中,我们紧紧依靠科学发展观,促进小城镇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
    一是经济总量快速提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7年,全省小城镇GDP总量达到1368亿元,本级财政收入达到35.9亿元, GDP超过5亿元的镇有60余个,超过10亿元的镇有40个,全口径财政收入超亿元的镇有15个,镇本级财政收入超过3000万元的镇有40个。磐石明城镇GDP总量已达到42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已达到3.7亿元,从经济总量上,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五年前一个大县的经济规模。长春市绿园区西新镇和东丰县东丰镇已跻身于全国千强镇行列。
    二是主导产业日益壮大,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全省小城镇已由过去产业单一的局面,发展到现在的一、    二、三产业并举,粮牧特加劳、工商建运服全面发展的新格局。尤其是二、三产业发展更为迅速,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2007年,全省小城镇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32.65亿元,与2006年比增幅为25.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13.51亿元,与2006年比增幅为20.0%。其中特色种养业、商贸流通业、医药制造业、生态旅游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已经成为小城镇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工业企业、特色产业、商贸流通业、医药工业、农产品加工业、物流业等等,已经成为小城镇的主导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全省小城镇各类企业户数已达到4.8万户,年均增长速度达15%。形成一批具有现代装备水平、体现高科技含量、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大企业。如长春市二道区英俊镇,目前以有亿元以上投产项目10个,固定资产总额达47.7亿元,工业总产值达63.6 亿元,工业增加值19亿元,可安置1.2万人就业。2007年,全省小城镇农民人均收入达到4910元,省“十强镇”农民人均收入已经达到5700元。
    三是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村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小城镇的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交通通讯、给排水、供电、市政设施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程度提高。随着城镇化不断推进,小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对农村人口和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断提高,为农民就业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全省小城镇对农村人口的吸纳能力年均达到13万人左右,小城镇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作用越来越大。
    四是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公共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全省小城镇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实现了健康快速发展。全省小城镇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97.7%,高中阶段教育升学率达到48%。小城镇初步建立了各类文化,镇医院、村卫生院数量和质量提高很快,体育设施和标准较高的养老院。新农合参保率达到98%以上。
    五是发展模式日益多样化,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发展格局已经形成。
    小城镇发展模式逐渐科学、清晰,发展了一批有特色、有规模的主导产业。以榆树市五棵树镇、弓棚子镇、永吉县岔路河镇为代表的农业产业化型小城镇;以磐石市明城镇、长春市二道区英俊镇、前郭县长山镇为代表的工业主导型小城镇;以梅河口市山城镇、抚松县万良镇、扶余县三岔河镇等为代表的商贸流通型小城镇;以抚松县松江河镇、四平市铁东区叶赫镇等为代表的旅游开发型小城镇;以长春英俊镇、西新镇,吉林市口前镇、松源市长山镇和延吉市朝阳川镇等为代表的卫星型小城镇、沿边境的口岸镇和民族镇等,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吉林特色、体现地方风土人情、代表未来发展趋势的小城镇发展新格局。
    二、依靠科学发展观,扎实做好小城镇工作
    小城镇发展与改革工作千头万绪,涉及面广,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在工作中抓准主要矛盾,抓住重点推动全面,下大力气,促进小城镇大发展。
    1、把小城镇规划作为工作重点,使小城镇科学、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从2000年开始,我们就组织编写了《吉林省小城镇经济社会“十五”发展规划》。2005年我们又组织编制了《吉林省小城镇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总体规划》。2007年按照省政府的要求,根据吉林情况编制了《吉林省小城镇平台建设规划》。同时编制了《小城镇土地总体利用规划》、《小城镇建设规划》、《小城镇布局调整规划》、《小城镇环境保护规划》,这些规划都以省政府文件下发。为编制好这些规划,成立了以主管省长为组长、由省发改委、省民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建设厅、省环保局等部门领导参加的规划领导小组。组建了由省经济研究所、社科院、东北师大、吉林农大、长春税务学院、环保研究所等部门的专家和工作人员参加规划编写组。
    为使小城镇健康有序发展,我们还帮助一些有代表性的小城镇编制小城镇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其它规划,并要求全省小城镇都要编制规划,使规划编制工作得到了小城镇的重视。目前,省“十强镇”都按照省里要求,普遍制定了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
    2.把创新机制,深化改革作为小城镇发展的动力,不断深化改革。坚持以改革为动力,创新小城镇体制和机制,推进和深化各项改革,使小城镇逐步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小城镇新体制。为强化镇级政府管理和服务经济的职能,理顺条块关系,改革了小城镇财政体制,多数省“十强镇”建立了镇一级财政,设立金库。本着精干高效的原则,改革镇政府的机构,压缩冗员,提高办事效率,减轻了财政负担。同时,户籍制度、土地流转、投融资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也逐步深入,新体制、新机制正在形成和完善。
    3、把全省“十强镇”品牌做大做强,增强带动功能。“十强镇”是全省小城镇建设的样板,也是吉林省小城镇工作多年来形成的具有吉林特色的知名品牌。把这一品牌做大做强,以不断增强对小城镇发展的带动功能,推进小城镇建设整体水平的跃升。本着重点突破、典型示范、优先发展、带动全面的思路,认真研究、制定和完善支持“十强镇”发展的各项政策,配齐配强“十强镇”的领导班子,把“十强镇”工作纳入到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解决好“十强镇”在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使“十强镇”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实现城乡统筹、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各方面,起到强有力的带动和示范作用,争取在5~10年内把这些镇发展成为经济规模更大、带动功能更强,基础设施条件更好的经济重镇,有条件的可以逐步扩展成为小城市。
    4、把制定政策措施和督促政策落实,作为小城镇发展的重要保证。省委、省政府先后四次下发扶持和鼓励省“十强镇”发展的文件,为加快吉林省“十强镇”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扶持,目前,省“十强镇”已基本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政策支持体系。我们把督促省“十强镇”政策落实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积极协调促进,严格监督把关,并把政策落实情况作为考核省“十强镇”的重要内容,对政策落实不好的省“十强镇”取消其试点资格。最近,省政府下发了《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省“十强镇”管理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省“十强镇”的标准,责任、义务、考核方式、考核内容等,使省“十强镇”透明度更高,政策落实的更好,管理更规范。
    5、把打造小城镇平台,作为集聚先进的产业要素的基地,促进小城镇和县域经济发展。打造小城镇平台,依托平台效应推动小城镇发展。我们在政策落实较好的抚松县的5个“十强镇”构建小城镇政策平台,周边的乡镇企业向政策平台集中,共同享受政策资源。以扶余县三岔河镇和梅河口市山城镇为依托打造物流平台,形成商品集散地,加大商品流通。以磐石市明城镇工业基地为依托,发挥烟筒山镇、红旗岭镇的矿产资源优势,打造工业发展平台。一些具有旅游资源的小城镇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小城镇旅游平台。同时,农业产业化、粮食深加工和杂粮杂豆市场的建立发展,为打造粮食深加工、杂粮杂豆集散平台打下了基础。
    6、把小城镇作为推进城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载体,加快城镇化进程。在小城镇发展改革中进行资源整合,撤乡并镇,2000年以来,全省共撤乡镇313个,并入到小城镇,使小城镇人口、地域、经济总量大大增强。小城镇充分利用现有的基础条件,以多元化投资为主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建设步伐,大力发展小城镇经济,努力提高小城镇公共资源、基础设施综合利用率,承载能力和吸纳能力,积极引导人口、产业、商贸、教育、文化等要素向小城镇集聚,为推进城镇化进程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基础。
    在多年小城镇发展改革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坚持规划引导,科学发展,这是确保小城镇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不断突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确保小城镇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努力为小城镇发展创造宽松环境,这是确保小城镇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不断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这是确保小城镇健康快速发展的不竭动力;始终坚持统筹结合,努力集中各方面力量,形成强大的发展合力,这是确保小城镇健康快速发展的力量源泉;始终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一支有创新精神的镇领导班子,这是确保小城镇健康快速发展的根本保证。
    三、依靠科学发展观,谋划好小城镇今后工作
    今后一个时期吉林省小城镇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民生为目标,紧紧抓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扩大内需的历史性机遇,围绕推进城镇化,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城乡统筹,立足突出吉林特色和长远发展需求,加快推进小城镇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强化小城镇综合承载功能,建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小城镇网络体系。
    1、抓好小城镇二、三产业发展,加快工业化步伐。一是依据优势资源,加快培育具有特色的主导产业。主要是发展矿产、森林、医药、建筑建材和农产品加工业。同时,围绕旅游、服务业进行系列开发和综合利用,加快形成各具特色的资源加工型企业和旅游服务业。二是依托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商贸和物流产业。围绕吉林省汽车、化工、钢铁等大型企业,加快发展为其配套服务的专业化、规模化企业群。三是积极发展工业园区,形成特色产业优势。四是因地制宜地加快小城镇服务业的发展,把交通、保险、金融、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等生产服务业作为重点,加快发展。五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努力促进粮食增产,不断提高综合生产能力。调整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优质精品畜牧业,提高对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能力,改进畜产品品质,扩大规模化饲养水平,加快牧业产业化进程,提高牧业经济效益。同时,大力发展高效园艺特产业、绿色食品产业,不断拓展农业内部增收空间。六是切实发展壮大小城镇整体经济实力,增强小城镇经济功能
    2、把小城镇作为推进城镇化重要环节,加快城镇化步伐。进一步推进城镇化是我们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要大力发展小城镇的工业、服务业、民营经济,把小城镇建设好。今后吉林省还要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把大量农民转移出来,减少农民数量。大力提高小城镇的承载能力,扩大就业空间和改善生活环境,把小城镇建设成适合企业发展、适应人才建业、适宜居民生活的地方,吸纳更多的外来人口和农村人口到小城镇就业和生活,使小城镇成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载体。
    3、抓好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小城镇市场化步伐。一是加强小城镇农产品市场流通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搞好集贸、批发市场建设,形成完善的市场网络,为农产品流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二是加强小城镇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建设的重点是向各类企业、各类市场、中介组织、各种专业协会和种养运销大户等延伸,提高服务功能。三是加强小城镇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体系建设。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重点加强为进镇农民提供就业、社保、居住、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服务。四是加强小城镇人力资源开发服务体系建设。制定合理的人才开发政策,更新用人观念,培养、吸引和利用人才,形成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的新机制。五是加快发展各项服务业、旅游业,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拓宽小城镇经济发展空间,扩大经济增长点,增强二、三产业发展后劲。
    4、抓好各类试点,推动整体发展。试点是探索小城发展的重要手段。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大试点力度,大力推进小城镇发展。一是重点抓好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吉林省确定的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的发展改革试点工作。二是抓好省“十强镇”试点。三是从本地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资源、区位、民族传统等优势,通过改革创新、政策扶持、招商引资等多种途径,发展培养特色小城镇。四是抓好建设用地与宅基地挂钩试点,我们将选择部分镇争取进行建设用地与宅基地挂钩试点,五是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劳动力转移、融资试点、土地流转、村民民主管理体制等试点,通过这些试点,积极探索小城镇发展改革的新路子。
    5、继续深化改革,创新小城镇体制和机制。继续加大改革力度,营造小城镇发展的体制优势。一是继续推进小城镇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公共服务,建立服务型政府。完善新的财政管理体制,形成自我发展的长效机制。二是继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尽快形成以民间投资为主的多元投资体制,切实解决小城镇发展建设资金不足和融资难的问题。三是探索建立有效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推动土地的规模化、专业化经营。四是积极推进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鼓励农民进镇落户,促进农村人口非农化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五是继续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扩大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覆盖面,使改革成果惠及更多人群。
    6、全面提高小城镇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增强服务功能。加快发展小城镇教育和文化事业,巩固和完善九年制义务教育成果,重点发展对农民的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加快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文化活动,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寓教于乐,不断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体育生活,把小城镇建设成先进文化的传播平台。加快发展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障事业,搞好镇中心卫生院建设,全面普及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构筑新型农村医疗卫生体系,把小城镇建设成为社会公共服务平台。
    7、提高小城镇整体建设水平,增强综合承载功能。根据国家扩大内需的战略部署,结合吉林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小城镇的发展重点在“五个一”上下功夫,即:制定一个好规划,设计和建设一批好项目,创造一个好环境,研究一套好措施,建设一个好班子。同时,要搞好“六通”、“五建”、“四化”、“三改”。“六通”就是通自来水、通硬化公路、通电、通信息、通广播电视、通电话;“五建”就是建设好标准化的种植基地、建设好规范化的养殖小区、建设好产业化生产经营体系、建设好专业化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好现代农民的培训基地;“四化”就是实现村屯的绿化、美化、硬化和净化;“三改”就是努力改变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改变农民生活方式和不良生活习俗。通过综合建设和发展,形成城乡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相互协调,信息渠道互联互通,人民生活共同繁荣的新局面。
吉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国城乡统筹科学发展办公室 中国城镇建设发展中心 承办单位: 北京大点一景企业管理中心 北京大点宏景投资中心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中国城乡统筹科学发展工程办公室
地址:北京海淀区三里河路11号建设部大院 电话:010-57811343 邮箱:zgfdczg@126.com
Copyright © 2011 by cntown.org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62065号
您是第 3181186 位浏览者 网站管理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