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长沙 武汉 成都 西宁 长春 沈阳 广州 深圳 福州 杭州 南昌 南京 西安 海口 合肥 哈尔滨 呼和浩特
石家庄 包头 大连 太原 昆明 青岛 拉萨 银川 郑州 贵阳 郴州 济南 兰州 香港 台湾 澳门 日喀则 南宁 怀化 喀什 唐山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城乡统筹 > 今日关注



退休市长的乡村变革:很多资金是讨来的,我成最大的“乞丐”

清晨,西湖李家。

青翠欲滴的林木掩映下,400多栋老房子还在花香中沉睡,枝头和屋顶上早有百鸟“叽喳”争鸣。扶着古朴的院落围墙,踏着厚重的红石砖,在村道中穿行,鸟儿忽上忽下,让人感觉不是在村中走,更像在画中行。

退休市长的乡村变革:很多资金是讨来的,我成最大的“乞丐”

鸟瞰西湖李家村貌

西湖李家是江西省进贤县前坊镇太平村下属的一个自然村,村中以李姓为主,黄、万、涂等姓氏为辅。村落在县城西北方向20公里处的一个小斜坡上,围墙院落里的每栋房子,屋顶都装点成了马头墙的风格。从东到西,或是从南到北,都是一条条红石砖铺就的笔直村道,一眼能望到尽头,没有突兀的建筑物占道。

村边是大型的操场和舞台,操场边上的湖水碧波荡漾,湖里有座乡心亭。微风中,湖边垂柳都在为这里的秀美风光,频频“点头”。

但十年前,不是这样。彼时,这里是一个“脏乱差”的村落。

变化,始于一个叫李豆罗的人。

退休市长的乡村变革:很多资金是讨来的,我成最大的“乞丐”

李豆罗(左)接受红星新闻专访

李豆罗,今年73岁,是南昌市前市长、南昌市人大常委会前主任。退休后,他带领几个乡贤,在西湖李家——也是他们的共同故乡,发起一场深刻的乡村变革,试图为江西新农村建设,探出新路。

退休不退役

故乡成舞台,为新农村建设探路

2019年5月17日上午,在西湖李家,红星新闻记者碰到了返乡乡贤之一——黄华明,步履有些蹒跚,但谈话思路很清晰。黄华明讲述了过去10多年,特别是近十年,村庄变革中所经历的很多难事,以及突破方法。

退休市长的乡村变革:很多资金是讨来的,我成最大的“乞丐”

现在的西湖李家村道笔直,可以一眼看到头

2006年底,李豆罗召集黄华明和李旺根等人见面。这时,年满60岁的李豆罗刚刚结束南昌市市长的5年任期,到南昌市人大常委会当主任。

李豆罗、黄华明、李旺根,他们都是西湖李家的人,且年龄仅差一两岁,从小一起长大,是好伙伴。

长大后,他们走上不同岗位:李豆罗从农民到大队干部、公社书记、县委书记,再到市长、人大主任——用他的话说,就是“除了妇女主任,很多岗位都干过”;黄华明在南昌、新建、进贤等三个县工作过,担任过县委组织部长、县委副书记,退休前是进贤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李旺根退休前是进贤县卫生局办公室主任。

这次会面,李豆罗告诉他们:“退休不退役,我们要为江西的新农村建设,搞个模版,地点就选在西湖李家。”

黄华明说,他们几个不喜欢打牌、喝酒,没什么兴趣爱好,“退下来,不干点事,多无聊啊”。

和过去不一样的是,这回,他们的战场和舞台是故乡。但村中存在复杂的宗族和乡谊关系,要做好工作,挑战也很大。

村庄变革前

前市长请130多位村民吃饭

当时,新农村该如何搞?按照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村容整洁的前提是拆迁。当时,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在房屋主建筑旁搞很多附属建筑:鸡窝、狗窝、牛棚、猪栏、柴房、露天厕所。

李豆罗

“猪粪、牛粪,零散洒落在泥泞村道上,苍蝇四处乱飞。”黄华明说,当时村里臭气熏天,脏乱差。一些在外工作或挣了钱的人,先后在城里置业,不愿返乡修理祖宅。

“但你动他们的祖宅,他们要跟你拼命。”黄华明发现,仅依靠村干部,拆迁工作推不动。

为此,他琢磨了一个星期。“睡不着!”黄华明说,“不动脑子,不想办法,肯定不行的。”随后,他给李豆罗打电话汇报工作进展和难处,李豆罗给他想了办法,“五一快到了,你跟村民说,李豆罗请他们到南昌吃饭,庆祝五一劳动节。”

随后,黄华明照办。这样,2007年5月1日这天,家家户户选派了代表,共130多人,在村口坐上前往省城的两辆大巴车。一路浩浩荡荡,大家谈兴甚浓。

但到了南昌,他们发现,车子拐进南昌市市容管理局。在管理局的大会议室,李豆罗台上发话:“新农村建设,村容要整洁,西湖李家要改变当下‘脏乱差’的处境就要拆迁,拆迁需要得到父老乡亲们的支持。”

会上,黄华明偷偷观察村民的反应。“村民听得很认真,但听着听着,村民的头就低得很低了,最后一些村民几乎是把头埋到桌子下面去了。”黄华明说,由于动员会开得比较晚,午饭时,大家早已饥肠辘辘,但很多人都没有胃口。

那天,考虑到来的都是村民,大家平时下地干活,体力大,饭量也大,所以吩咐饭堂的师傅做大包子。“个特大!”黄华明用双手比划着说,“像柚子那么大。”

“怎么不吃饭啊?”有村民看到同村的李建华一点食欲没有,问他,“这么多好菜、好酒,怎么不动筷子、不动酒杯?”

坐在邻桌吃饭的黄华明,听到村民和李建华的对话后,偷瞄一眼,发现他愁眉苦脸。李建华说:“回去就拆我家的牛棚,毁我家的厕所了,我还能吃得下吗?”

黄华明忍着没笑,他发现,不少村民都存在李建华这样的反应。

口碑受影响

喊话村民“来南昌找我打架”

动员会结束回到村里后,前坊镇组织60多人成立拆迁队伍,村干部在镇领导的支持和黄华明的坐镇指挥下,拆迁开始了。尽管拆的都是附属建筑物,但前后也搞了两个月。其间不少人找黄华明说情,但哪怕是亲戚,黄华明一概不听,确保“一碗水端平”。拆完了,对拆下的旧材料,村里还按新材料的价格给予补贴。

退休市长的乡村变革:很多资金是讨来的,我成最大的“乞丐”

李豆罗在西湖李家干农活

其间,也有村民和拆迁队伍对峙。“当时,前坊镇镇长是个女同志,她打电话问我怎么办?”李豆罗告诉她,“你是个女同志,他们不敢打你,如果要打,让他们上南昌找我打架!”

李豆罗说:“我就是要向表明我的决心,一定拆!”40年官场生涯,他对做好基层工作颇有心得,李豆罗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做好农村工作就得做到“三赢”:做得赢、吃得赢、打得赢。

当然,前提是一心为公。李豆罗说,公生明,廉生威。你一心为公,不针对哪个人,也不是为个人捞好处,而是要对村庄的未来负责。这样,哪怕村民小利益受损,他们最终也能理解。

理解归理解,但这场乡村变革中,确实得罪了一些村民。要知道,上世纪80年代,李豆罗在进贤县任县委书记时,村里有两种人,他都会帮:一是有村民的小孩读书遇到困难,他会帮一把。二是村里有人生病住院,他会去看一下。后来到南昌任职,工作更忙,但只要时间允许,他也会这么做,所以李豆罗在村里的口碑,一直都很不错。

但2010年1月22日,从南昌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任上退下,回到村里定居并进行新农村建设后,他的好口碑遇到了挑战。

回到村里,李豆罗给自己封了个“官衔”——西湖李家顾问。回忆起返乡十年“施政”的经历时,李豆罗说,“我现在是吃公饭、住公房、做公事,感觉好苦、好累、好气、好欣慰。”

为啥“好气”?他说:“回村以前,没几个人说我坏话。回村以后,没几个人说我好话。”

原因就在于,在这场乡村变革中,村民占道违建的牛棚、猪栏、露天厕所、鸡窝、狗窝、柴房等附属建筑物,被腾出来做村道和绿化。村民利益因此受损,矛头自然指向这场变革的领路人——李豆罗。

变革带来的“口碑落差”,李豆罗不在乎,他说:“做事不怕是非!”

不过,随着村貌改变,村民意识提升,“新生代”农民对李豆罗等人的看法,也从排斥到逐渐认可了。因为村容村貌等“硬件”确实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此外,村庄的“软件”也在“村规民约”的制定和先进典型的表彰中,逐渐改变了村民的陋习,提升他们的素养。

往事成笑谈

村貌改变,村民素质也提高

李豆罗制定了《村规民约》和《八不准》,以此制约村民的行为,同时以表彰先进典型为抓手,通过潜移默化的浸润来改变村民的内核和村庄“软件”。

比如《八不准》规定:不准虐待老人,孝悌之风传家;不准孩子辍学,求知重教为佳;不准偷盗打架,坚持讲理讲法;不准砍树卖树,违者补栽重罚;不准纵放耕牛,保护林木庄稼;不准强占水面,只能集体开发;不准乱搭乱建,歪风坚决处刹;不准偷水窃电,费用照缴不差。

每年大年初一,西湖李家都搞大型团派活动,大家聚集在操场吃饭、唱歌、跳舞,同时举行募捐活动。团派会上对村里的“九种人”进行表彰,包括:长寿老人、好父子、好婆媳、优秀村干部、优秀村民、优秀少年、爱村模范、管牛模范、卫生模范。

“从全村2200多个村民中,表彰200多人。”李豆罗说,村里凡考上大学的,每人发5000元奖金。从2003年至今,村里已先后表彰了122名大学生。

对村里一些世代单传的家庭,当他们遇到丧事无法单家独户完成时,李豆罗要求村委组织村民去帮工和抬棺材。村民过世了,村里给死者家属2000元丧葬补助费。这样,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村庄的凝聚力增强了。

“君子见贤思齐,好人跟帮学样,村民素养随之提升。”李豆罗说,过去十年,村里只有上大学的,没有进大牢的。

黄华明说,前几天,有个女游客把手机和包落在村里的超市,包里有1000多块钱,村民完好归还给她,她对西湖李家的民风刮目相看。

但十年前,可不是这样。在黄华明印象中,过去每天早上一推开门窗,就听到妇女在地里骂不停。“一听,不是蔬菜被人偷摘了,就是家里的狗啊或鸡啊被偷了。”黄华明说。

十年前,要给村道铺路时,运回的红石砖刚堆放在操场上,第二天起床就不见了。为此,李豆罗曾以串门拉家常的方式,挨家挨户“晃悠”巡查,结果发现:这户拿几块,那家偷几筐。随后,他让村干部传话:“再偷的话,我让人家运一车的红石砖堆到他们家门口,让他们连门都出不了!”

这段曾经紧张和相互提防的关系,现在都成了笑谈的往事。

村民李国用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当时,拆猪栏、牛栏、露天厕所……然后重建,这样带来一些不便,不少村民一下子不能接受。现在,环境变好了,大家很感谢他们。村民李爱民说,露天厕所没了,要在屋内建厕所,有的村民一下子不适应,感觉生活习惯被打乱,所以内心一开始是抵触的,但现在大家不仅生活变好了,连素质也提高了,不像过去那样随手乱扔垃圾。

前坊镇副镇长、西湖李家第一书记李新华说,现在环境搞得这么漂亮,大家都看在心里,也打心眼感谢他们的,他们这些老干部退休了,还回来帮助故乡,真的很让人佩服。

“讨”建设资金

“我成了南昌市最大的‘乞丐’”

李豆罗讲话喜欢归纳、总结和提炼,而且讲得还很押韵。他向红星新闻记者总结过去十年在西湖李家的工作时,用了“五个一遍”来形容:村里房子修一遍,道路铺一遍,山塘水库挖一遍,荒山绿一遍,旱地排灌站整一遍。

资金怎么来?李豆罗说:“乡邻相凑、友人相帮、项目相凑。”村里的建设资金大都是别人冲着他的面子给的,他开玩笑地说:“很多资金都是我讨来的,我成了南昌市最大的乞丐”。

西湖李家村委会主任李通达告诉红星新闻记者,过去,村干部管钱,老被村民怀疑占便宜或贪污,现在所有外面进来和村民捐款的资金,在李豆罗和黄华明他们的建议下,全部进入前坊镇财政所专为西湖李家设置的账号,“这样,没有一分钱经过我们的手,我们村干部也可以干干净净、放心放胆干事创业,我们村干部的口碑和形象也比过去好很多”。

如今的西湖李家“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但李豆罗还不满足,他说,如果用时间来形容,这个村庄还处在凌晨5点——“看得见曙光,但天还没亮。”

如果把这个村庄的发展比作烧水的过程,李豆罗说:

“目前只烧到70度,距离目标还有30度,因为建筑还没有扫尾,管理刚刚开头,文化还需继续提升,产业才刚刚开始,农业还没有起步”。

红星新闻记者 韦星 发自江西南昌 视频由进贤县广播电视台协助拍摄提供

 

主办单位:中国城乡统筹科学发展办公室 中国城镇建设发展中心 承办单位: 北京大点一景企业管理中心 北京大点宏景投资中心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中国城乡统筹科学发展工程办公室
地址:北京海淀区三里河路11号建设部大院 电话:010-57811343 邮箱:zgfdczg@126.com
Copyright © 2011 by cntown.org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62065号
您是第 3181186 位浏览者 网站管理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