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长沙 武汉 成都 西宁 长春 沈阳 广州 深圳 福州 杭州 南昌 南京 西安 海口 合肥 哈尔滨 呼和浩特
石家庄 包头 大连 太原 昆明 青岛 拉萨 银川 郑州 贵阳 郴州 济南 兰州 香港 台湾 澳门 日喀则 南宁 怀化 喀什 唐山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魅力城镇 > 宜居城市



石河子,一座让沙漠沸腾的城市

    “我到过许多地方,数这个城市最年轻,它是这样漂亮,令人一见倾心。不是瀚海蜃楼,不是蓬莱仙境,它的一草一木,都由血汗凝成.....”这是著名诗人艾青来到军垦新城石河子后写下的诗歌《年轻的城》,它凝结了人们对兵团人创造人间奇迹由衷的赞美之情。
  新中国成立初期,兵团人用人拉肩挑背扛的方式,在茫茫戈壁中战天斗地,拉开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屯垦戍边的帷幕。近60年来,几代兵团人绘就了一幅“戈壁惊开新世界,天山常涌大波涛”的壮美画卷。
  美国卫星图片中的“沙漠绿洲”
  前些年,美国一颗卫星发现中国准格尔盆地南缘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茫茫沙海中有一条绿色长廊,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绿色长廊是怎么来的?美国,意大利、日本、秘鲁、利比里亚、赞比利亚等几十个国家、团体的生态专家纷纷来到这里探奇、考察。
  原来,这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的一座新城,它的名字叫石河子市,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的所在地。这是一座由军人选址、军人设计、军人建造的年轻城市。经过将近60年的建设,这座河里流的石头比水还多的沙漠地带已经成为一片生机盎然的“戈壁明珠”。近日,记者在新疆采访期间,特地赴石河子市探访那片神奇的绿洲。
  记者从乌鲁木齐市出发,沿着天山脚下的高速公路往西行驶,一边是光秃秃的天山峭壁一边是茫茫的戈壁以及大片灰白色的盐碱地。
  汽车大概行驶了3小时,看到前面一大片金黄色的向日葵,在太阳的照射下,散发出金色的光芒。继续向前就是成片的西瓜地和防沙林。同行的朋友告诉记者,我们已经进入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的所在地——石河子市了。汽车在农八师水泥公路上疾驰,路边整齐的胡杨一闪而过。半个小时候后,来到农八师150团场。
  150团场位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但呈现在记者眼前的并不是一望无际的沙丘,而是成片的绿色植被,有胡杨、沙枣、红柳、梭梭林。150团林业站站长郭新对记者说,这些绿色植物大部分由人工种植,其中梭梭林的根茎长达几十米,可以牢牢锁住沙丘,梭梭林的根部还可以种植被称为大云的“沙漠人参”肉苁蓉,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
  沙漠地带常年干旱,绿色植物如何存活?兵团职工采用了新疆天业集团发明的新型的农业灌溉技术——膜下滴灌技术。这项技术最重要特点就是在地表铺上一层塑料膜,塑料膜底下再铺上滴水塑料管,直接把水和肥料输送到植物根部。这项看似简单的技术可以节省50%的水资源,这对于严重缺水的中国沙漠地区是一个福音,被称为中国农业技术的一场革命。
  1998年,中国曾从以色列和美国引起农业节水技术,但每亩投入的成本高达2400元人民币,中国农民根本无力承受。因此,新疆天业集团主动承担技术改造的任务,成功解决了10多项技术难题,把投入的成本由每亩2400元降低到每亩350元人民币,同时可以节水50%,节肥30%,真正把以色列的贵族农业变成中国的平民农业。新疆天业集团人力资源总监张宝民说,膜下滴灌技术研制成功后,迅速在新疆和全国各地推广,仅新疆就有900万亩以上的农田采用这种滴水灌溉技术。
  如果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膜下滴灌技术是中国农业一场革命的话,那么,利用这项技术在沙漠种植水稻则是世界农业的奇迹了。新疆天业农业研究所经过将近7年的探索实验,2009年终于在沙地里种出了亩产500公斤的水稻。这项技术连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都曾认为不可能。
  行走在平坦的公路上,看着成片的绿色植被,再到田埂边上摘来一个西瓜品尝,令人心旷神怡。数十年前,这里还只是一片荒芜,是几代军垦人用辛劳和智慧把戈壁变成了充满生机的绿色城市。
  从“地窝子”到“农家小院”
  在军垦博物馆陈列馆里,记者见到了当时军垦战士们穿过的军用棉衣和军用单衣,其中军用单衣上有补丁128处。由于当时新疆工农业非常落后,王震将军号召指战员把一年发一套的军装改为五年发一套,衣服上的口袋也由四个改为两个,连衣领都全部省掉,省下的钱都用在新疆的生产建设。
  一件单衣就要补128个补丁,这就是第一代兵团人穿衣的条件,而他们居住的是更为简陋的“地窝子”。现在,在农八师152团的军垦第一连还保留了几座完整的地窝子。在地面以下挖一米深的四方形坑,面积约十几平米,四周用土坯或者砖瓦垒起半米的矮墙,墙顶上放几根木缘,搭上树枝编成的筏子,再用草叶、泥巴盖顶,一座地窝子就完成了。那时,住地窝子点的是煤油灯,吃的是窝窝头,喝的是涝坝水,但军垦战士们没有退却、气馁、埋怨和后悔,他们战天斗地,屯垦戍边,从地窝子到干打垒再到土坯房最后到住上红砖房、住上现在的楼房。
  如今,兵团人已经住进了第四代住房,那是高楼大厦或者农家小院。汽车穿过一条林荫小道,在农八师职工伏世芳大姐的院子门口停了下来。穿着粉红色短袖、身材高大的伏世芳来到门口迎接我们,她古铜色的皮肤,看起来有点腼腆,但毫不掩饰她的热情。
  在伏世芳的指引下,我们走进这座独门独户的农家小院。放眼一看,就像一片瓜果园。两亩半的院子种满瓜果蔬菜,有葡萄、苹果、辣椒、玉米、茄子、西瓜、西红柿还有夜来香与美人蕉。伏世芳说,这些瓜果没有使用农药化肥,都是纯绿色食品。见到如此漂亮的农家小院,很难想象正处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倒像置身于江南水乡。我们拿起手中的相机照个不停。
  伏世芳一家居住在一栋砖瓦房里,当地称为“小康房”,2002年由农场统一规划设计建设。屋内虽然不能用豪华来形容,但设计和家俱绝不亚于城市套房。液晶电视、冰箱、茶几摆置整洁,地板干净得可以照出人影,可以看出女主人的勤劳以及对生活的态度。
  伏世芳1986年从甘肃省天水市嫁到农场,如今,女儿已经大学毕业,在乌鲁木齐市工作,儿子正在石河子市区读高中。现在他和丈夫承包了140多亩棉花地,家里还投资十几万元购置了2台棉花播种机车,每年有10多万元人民币的收入。
  谈话间,伏世芳拿出刚刚摘下的西红柿、葡萄、西瓜给我们品尝。看到鲜红的西红柿、水汪汪的葡萄和红透了的西瓜,我们垂涎三尺,每人端起一盘水果,站在女主人身边一字排开,让摄影师留下这张珍贵的瞬间。采访结束后,伏世芳还从葡萄架上摘下两大串新鲜的葡萄,让我们带上车吃。真是一位纯朴热情的女主人!
  兵团职工的住房功能已经由遮风挡雨的地方,发展到水电暖气设备的多功能住宅。石河子市还被联合国命名为“人类环境改善良好范例”城市。农八师副政委兼石河子市市委副书记王希科先生是兵团的第二代,他说,是几代军垦人的艰苦创业,使这里的沙漠沸腾,成为老年的天堂、中年人的战场、青年人的乐园。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秘书长、兵团新闻发言人赵广勇说:石河子市只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一个缩影,兵团遍布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全境。建设初期大多处在了无人烟的沙漠最边沿和祖国的最边疆,兵团战士靠着“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不屈的精神,建起了石河子、五家渠、阿拉尔、图木舒克等4座军垦新城和上百座现代化小城镇,像繁星一样在亘古荒原中闪烁。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主办单位:中国城乡统筹科学发展办公室 中国城镇建设发展中心 承办单位: 北京大点一景企业管理中心 北京大点宏景投资中心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中国城乡统筹科学发展工程办公室
地址:北京海淀区三里河路11号建设部大院 电话:010-57811343 邮箱:zgfdczg@126.com
Copyright © 2011 by cntown.org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62065号
您是第 3181186 位浏览者 网站管理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