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武城县依据经济与文化内在的必然联系,探索二者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路子,倾力实施“文化融入”战略,即把文化融入到经济建设当中,实现了文化借助经济繁荣、经济依托文化发展的目的。前 8个月,全县GDP 、地方财政收入以及国税、地税收入同比均大幅度增长。 有人说,武城经济发展沾了文化的光。
事件
9月 20 日上午,伊朗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穆罕默德•萨贝基参观武城“神龙”地毯博物馆后,竖起大拇指连说“了不起”。他被这里展示的中国地毯文化和美轮美奂的地毯产品所折服。这个中国唯一的地毯博物馆连同玻璃钢展览馆、白酒文化馆、农业展览馆,是该县实施“文化融入”战略的产物。
点评
“文化融入”战略理论依据是什么,“融入”的切入点和突破点在哪里?
一个地方的经济无不打上当地文化的烙印,一个地方的文化无不折射当地的经济现象。根据二者“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关系和“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特点,提出并实施“文化融入”战略的。武城县建置2800年,大运河贯穿南北,历史上出过16个状元,子游曾任武城宰,并拥有四女侍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谓文化底蕴深厚。我们把运河文化、儒家文化作为重点挖掘的资源,提出文化融入产品、 产业、城建、 旅游4 大经济工作,力求把产业做成品牌,把城建做成亮点,把旅游做成精品。通过阶段性实践,玻璃钢、地毯、辣椒、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实现了由做产品向做品牌、由做商品向做文化转变。
“融入”是“化学反应”而非物理变化。为实现这一点,是如何运作的?
武城的城市建设能充分回答这个问题。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只有作为“软实力”的文化才能改变城市“千城一面”的现象。武城基于武城历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强调城建的文化内涵,提出了“水灵湖灵城灵、 见景见神见文” 的城建理念,依据自身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资源,通过“乡土认知”形式体现地域文化特色,使文化以适当方式体现在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由此看出,“文化融入”,如果把文化比作是“精神”或“灵魂”的话,那么被融入者就是“载体”或曰“依附物”。实现产生化学反应,就要做到“魂要附体,体要凝魂”。文化融入经济,首先是经济的规划、开发和提升,其次是文化的挖掘、提炼和移植。
“文化融入”需要提供条件,创造基础。在这方面,体会和经验是什么?
就一瓶没有商标的白酒而言,它只是瓶产品,如果赋予其文化内涵,就可能成为“文化酒”。这个“赋予”就是“包装”,而“包装”需要条件:或者是传统文化要素发掘、传承的落实,或者是时代文化要素创意、创新的兑现。以旅游开发为例,武城以运河风情、民俗文化为主题,精心策划了 9 大项目,编写了反映武城历史故事、传说、民俗的文化丛书,创作了《四女寺的传说》、《 运河情歌》等6部影视剧本,以丰富旅游底蕴,让游客在“看景点”中“品文化”。“文化融入”的重要条件,就是在选择融入载体后,要有科学的规划、精心的策划、深刻的创意、 巧妙的包装,并根据其浩繁、 复杂的特点,配合联动,系统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