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智慧城市的起源
2008年,IBM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之后IBM公司一直积极倡导和推广“智慧城市”的理念和建设方案。尤其是借助上海世博会举办了智慧城市的全球峰会,在IT界、经济界、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同。2009年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智慧城市给予了积极回应,并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也认识到了“智慧城市”的前瞻性和先进性,相继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战略举措。据估计,全球已有1200多个与智慧城市相关的项目在实施。
二、对智慧城市的理解
从技术的角度理解:智慧城市是在城市全面数字化基础上建立的可视、可量测、可感知、可分析、可控制的智能化城市管理和运营机制,包括城市的网路、传感器、计算资源等基础设施,以及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实时信息和数据的分析而建立的城市信息管理和综合决策支撑等平台。
从城市发展的角度角度:智慧城市是一种城市发展理念,一种城市发展模式。智慧城市是通过新技术、新手段、新方法,改善城市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用来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
在2013年中国城镇化高层国际论坛上,来自全球著名的智慧城市领域的学者、企业家和官员,探讨了智慧城市的内涵。在此次论坛上,与会专家共同指出,智慧城市首先应该是宜居的城市,应该是理性的城市。智慧城市的重点不仅仅是技术,而是如何更加智慧地使用大数据,如何让技术更具有实践性,如何更合理地使用资源发展低碳经济,如何为公民提供全面完善的公共服务。专家还提出,智慧城市也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政府不仅仅是推动智慧城市的主力,我们不能忽视公众,不能忽视公众公平、民主、市场的参与,我们还要重视人在智慧城市中得到尊严和自由。
四、国际智慧城市的经验
通过对城市各种信息、数据的整合,促进政府在城市决策、城市治理、社会管理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1)提高对中低收入人群的公共服务水平。福特基金会总监麦卡锡(George McCarthy)指出,丹佛通过城市信息数据库的建设,能够在城市轻轨线路设计时充分考虑到低收入人群的需要。
(2)有利于城市政府更好的决策。丹佛市在智慧城市建设中,通过建立城市信息数据库,可以为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供、就业等提供支持和帮助。巴塞罗那首席建筑师维森特(Vicente Guallart)指出,巴塞罗那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将城市供水、污水处理、能源网络、交通系统、绿色环保等各种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全部纳入数据库,能够对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进行决策支持。
(3)更快捷地应对突发事件,加强城市治理。芝加哥市政府建立数据库,并对社会开放,可以及时了解到各种信息,如上周哪一条街上发生过最大的盗窃事件,哪一条街上逃学的孩子比较多,可以及时进行治理。伦敦利用数字智能系统对城市交通拥堵进行治理,有效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的现状,提高了众多驾驶者的效率。
(4)城市政府与居民之间进行良好地互动。欧洲理工学院可持续发展学院院长肖特(Ian Short)指出,伦敦在智慧城市建设中,通过微工作平台的实施,建立了一个在线市场营销平台,为居民提供多样化、便捷化的各项服务,伦敦的微工作平台能够及时将居民的需求反映到政府和企业手中。这一平台在伦敦奥运会期间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现状和主要问题
近两年,中国地方城市纷纷提出要建设“智慧城市”。在2013年中国城镇化高层国际论坛上,有的学者提到,智慧城市是由美国发起的,但是真正热起来的是在中国,全球其他国家只有几十个城市提出建设智慧城市,而中国对外宣称建成智慧城市的数量达到200多个。许多城市把打造智慧城市写入“十二五”规划当中,并安排数百亿的财政预算支持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系统开发。宁波“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将投资407亿元打造“智慧之城”;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分别投资130亿元和120亿元助推上海智慧城市建设。也有学者指出,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盲目、跟风和大跃进等诸多问题。
(1)对智慧城市的理解存在偏差,发展智慧城市的定位不清。有的城市政府认为,建设智慧城市就是要配备和建设高质量的传感器、配备超级计算机、开发云计算和物联网,认为用高技术管理了海量信息,就是实现了智慧城市的目标。有的城市花巨资投入在光纤和软件的开发、系统的维护上。有的城市花巨资打造物联网产业园、软件产业园、云计算产业园、云计算数据中心。缺乏清晰的定位,对市场需求没有充分地了解,许多设备和技术配备启动之后,却面临着无处用的问题。有的园区兴建起来后,面临招商难的问题。
(2)着重智慧基础设施的硬件建设,忽视了与民生直接相关的服务提供。地方政府提出打造智慧城市,几乎都启动了覆盖城市各个领域的综合解决方案,并特别注重数字管网、可视化、处理平台终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也特别注重综合解决方案的整体推进,动辄需要数百亿元的资金。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有的城市由于摊子铺地过大,有的投入了巨资用于前期建设,后期应用和维护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有的城市做好了系统,只能用于演示,实际应用存在障碍。深圳提出打造智慧交通咨询,投入大量资金用于道路整体调控系统、交通运输管理系统、交通管理应急仿真决策支持系统。武汉实施八项智慧体系,包括智慧低碳环保经济体系、智慧城市管理体系、智慧环境监控体系等。广州提出到2015年,建成国家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高地、亚洲领先的信息化都市和国际先进的区域创新发展引领示范区。类似的城市很多,都提出要突出技术、设备、系统等硬件的打造,重视智慧城市引领高新产业的发展。而与市民生活直接相关的出行、突发事件、公共设施的维修与完善、民生相关的教育、医疗等便捷式服务提地很少。特别是如何通过智慧的手段解决中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出行、社保等问题,并没有针对城市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对关于民生的智慧城市建设考虑地较少。
(3)城市之间各自为政,系统和数据之间难以整合,重复建设和投资浪费。许多城市政府是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主体,而智慧城市发展规划主要是大型硬件或软件开发商制定的,智慧城市的重点也就自然侧重在技术和设备的覆盖上。在系统和数据的整合上,国家目前并没有针对智慧城市制定统一的标准,各个城市也是各自为阵,不同城市之间、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难以共享和交换。有的系统限于部门内部,有的局限在条条之间。部门之间往往也要搭建不同的系统平台保障内部的正常运行,往往造成投资浪费。很多项目未经统一规划和可行性论证就仓促上马,也造成投入效率低下的问题。
(4)缺乏顶层设计、统一规划和国家层面的部门协调。工信部、住建部都推出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智慧城市的试点工作。2011年开始,工信部先后与浙江、江苏、上海、山东等数个省(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动各省市开展智慧城市的试点工作,试点项目主要侧重在技术和硬件方面。 2012年12月,住建部发布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并公布了首批90个智慧试点城市,包括37个地级市、50个区(县)、3个镇,同时还出台了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但是,关于对智慧城市的概念和重点,国家层面并没有针对中国的国情加以明确,国家层面也没有形成针对智慧城市发展的规划,工信部出台的指标体系(试行)也只是框架性的名词,并没有形成相应的量化指标,各地在实施智慧城市过程中,仍然要加各自领会和发挥,许多城市对智慧城市的涵义理解不一样,对智慧城市与本地城市发展战略的融合方面也缺少思考和研究,往往在引进和建设智慧城市项目中存在偏离本质的问题。
四、如何打造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多方面、多层次的投入和参与。
(1)智慧城市需要大数据的支持。各类数据是智慧城市构建的基础。在大数据时代,如何搜集和挖掘数据,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政府通过构建数据库,建立大数据分析平台,了解居民的需求,并提供针对性地服务,并未政府制定资源、产业、金融等方面的发展策略。大数据的开放、共享和相关标准的制定,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
(2)创新引擎是智慧城市发展的动力。智慧城市的构建首选要源源不断地创新,无论是大数据的搜集和挖掘,还是智慧城市相关技术的应用,政府决策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从理论到技术,再到实用阶段的推广,都需要不断地创新。在创新引擎的打造上,需要政府主导,并鼓励企业和居民共同参与。
(3)信息共享是智慧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信息共享是信息时代社会大众最殷切地期盼。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各类信息实现共享,社会各个实体会从公开的信息中寻找满足自己的行为目标,政府可以提高城市资源配置效率。智慧城市可以让整个城市成为一个大社区,信息的流动可以让人们距离更近。巴塞罗那通过城市基础设施信息共享,可以提高全城供水、能源、垃圾处理等的效率。
(4)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首先数据的采集,需要政府的主导才能完成。其次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需要建设相应地基础设施,在投入方面政府也要发挥重要地作用。另外,信息的共享,同样离不开政府的推动,政府在获取数据方面具有特殊的地位,政府也是信息共享标准的制定者。
五、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的思路
国务院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把智慧城市作为新型城镇化的主要内容。在推行过程中,应避免照搬国外经验,避免盲目跟风,而要立足于中国国情,立足于发展的阶段,立足于民众的诉求,要坚定地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智慧城市模式。
(1)国家要制定智慧城市发展规划纲要。做好顶层设计,从国家层面确立中国智慧城市的概念、目标,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部署数据搜集和开放的安排和时序。
(2)与城市自身发展需求相结合。中国的城镇化率只有52.5%,还是农业大国,还不具备全面铺开建设智慧城市的条件。我们的重点还在于如何更好地促进农业人口有序地向城市转移,如何让更多的农民工融入城市。智慧城市的建设动辄投入数百亿,这些投入有的方便了政府的决策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效率,有的也成为形象工程、成为摆设,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很难感受到切身的体会,他们自身的生活也没有得到实质地改进。关注民生、关注公共服务的提供、关注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设施的“智慧”,是中国智慧城市建设需要调整的方向。同时,对于条件具备的发达地区,也要研究智慧城市与城市产业的发展、与区域的合作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3)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的格局。中国的大城市,基本上都在开展智慧城市的探索,智慧城市并不是大城市的特有的发展模式。欧洲许多中小城市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典范。中国的中小城市,特别是一些旅游型城市,可以在智慧城市领域做出很好地探索。当然,相比大城市,中小城市往往存在数据获取难的问题,今后要着重解决数据难的问题。
(4)注重对接公众的智慧。让城市更好地服务于大众,要把智慧城市的建设从偏重硬件到注重对接公众智慧转变。比如利用网络平台微博来建立民众与政府相互对接的窗口,民众对城市发展的诉求、对城市治理的应急信息,可以通过已有的平台实时向政府反馈,政府也能在第一时间采取措施解决各种问题。智慧城市的建设,也可以探索用小成本解决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