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长沙 武汉 成都 西宁 长春 沈阳 广州 深圳 福州 杭州 南昌 南京 西安 海口 合肥 哈尔滨 呼和浩特
石家庄 包头 大连 太原 昆明 青岛 拉萨 银川 郑州 贵阳 郴州 济南 兰州 香港 台湾 澳门 日喀则 南宁 怀化 喀什 唐山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专题研究 >



中国城镇密集区的发展现状、问题与趋势展望

    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城镇密集区在国家乃至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中国的城市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开始逐渐成为国际局域网络经济的重要战略节点。与此相联系,产业布局、人口等生产要素开始在地理空间上发生巨变,城市之间的人才交流、资源交流、货物交流、信息交流、技术交流等日益密切和频繁,先是依托某些城市大规模聚集,之后又有规律地向周边地区扩散,形成断续的,更大范围的空间集中,最终造成连绵网络状的城镇密集区。
    在过去20年的工业化与城镇化迅速发展中,中国东部地区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落开始了一轮全新的资源整合发展,有效的提高了区域竞争力。以上海为中心,江苏、浙江为两翼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热点",同以香港为龙头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并列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两大"龙头"。与此同时,一个以北京为中心的"大北京"城市化区域经济体又呼之欲出。此外,我国还出现了一大批正在形成中的城市群雏形,如以成都和重庆为中心的四川盆地城市群(简称"成渝城市群")、以武汉为中心的江汉平原城市群(简称"武汉城市群")、以长沙为中心的湘中地区城市群(简称"长株潭城市群")、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城市群(简称"关中城市群")、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城市群(简称"郑州城市群")、以哈尔滨为中心的松嫩平原城市群(简称"哈尔滨城市群")、以福州和厦门为中心的闽东南沿海城市群(简称"福厦城市群")、还有基础较好的辽中南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等等。这些城镇密集区的发展与今后的走势,已受到海内外的广泛关注。
  一、中国三大城镇密集区的发展现状
   长江三角洲城镇密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镇江、南通、泰州(即苏南地区),浙江省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即浙东地区),共计15个城市。区内以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为中心,区域土地面积10万平方公里,2002年人口7534.15万,国内生产总值为16981亿元,长江三角洲约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6%,年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30%。世界500强企业,已经有400多家在这里落户,当年合同利用外资总额130.43亿美元。该区城镇人口已超过50%,中小城镇发育密集,大多相距几公里,不少城镇边到边,仅1-2公里,呈连接之势,是较典型的高密集城市化地区。
    珠江三角洲地区,以香港、广州、深圳等为中心城市,区域范围包括珠江口西岸的佛山、江门、中山、珠海、澳门等城镇,珠江口东岸的惠州、东莞。共4.5万多km2;近4000万人(按统计部门仅2983万人,但东莞、深圳都是有大量暂住人口的地方,故粗略估算有4000万人),城镇化人口超过1700多万人,该区人口占全国不到3%,2002年GDP为8147.39亿元,占当年全国的7.8%(若包括香港、澳门21945.09亿元,约占全国的18.7%)。这里城镇不仅密集,而且连绵成片,从空间上已难分城镇界线。
    京津冀地区,以北京天津两大中心城市为依托,天津作为该区的最大的外港和历史上的金融中心,发挥副中心作用。该区域约5.6万km2,包括唐山、秦皇岛、廊坊等河北东北部地区的城镇,该区总人口3386.22万人,城镇人口近1700万人,该区人口占全国约3%,200年GDP6412.96亿元,约占全国约6%左右。该区包括京津两大都市及夹于其间的廊坊、武清、香河、三河、燕京等城镇,相比之下,京津唐地区城镇还比较疏散,城镇发育密集程度还不够高。
    综上可看出,我国东部三大城镇密集地区虽然面积仅占国土的2%左右,却聚集了全国约13-14%的人口,生产全国约40%的GDP。
二、我国城镇密集区发展面临的问题和矛盾
    我国已形成的城市连绵区虽然从规模(人口规模、空间范围)上不小于世界已有的几个主要城市连绵区,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城镇密集区内的网络化程度、信息化水平还不高,还不是成熟的网络式城市群,因而在发展中还面临着不少问题和矛盾。
    首先,城市群网络体系的内部结构存在较大的缺陷。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结构比较合理外,其余两大城市群均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结构失衡问题。如珠三角城市群区域内的特区城市和小城镇在特殊政策和"三来一补"工业推动下,急速膨胀,整个城市体系缺乏有效的中间传承环节,有此城镇在产业的选择上,带有相当的盲目性,增加了城市统一规划,土地合理利用的困难,给可持续发展带来隐患;京津冀地区京津两大城市双雄并立,周边能与京津两市产业衔接的中小城市数量很少,小城市的产业水平低下,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产业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经济势差,中心城市的经济功能较难发挥,整体实力增长慢。
    第二,区内各城镇横向联系弱,竖向联系强,自成体系,自我封闭发展,城市间的积极而恶性的竞争得到膨胀,城市之间在产业选择、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缺乏合作与协调。结果资源不能在区域内有效配置,难以形成分工合理、高效厚重的产业链。
    第三,区域基础设施因缺乏统一规划,造成不合理布局或重复建设,浪费了宝贵的人力和财力资源,甚至造成一些城市政府长期的财政负担。尽管城镇密集区并非一个行政区划实体,但客观的发展需要从整体的角度全方位的对其内部各城镇功能、设施、规模定位。但从目前情况看,除少数曾编制过区域城市群的发展宏观规划外,大多数城镇密集区都缺乏官方正式的规划,有的虽编制了规划,或属于研究类或未经正式官方批准。
    第四,连绵都会区正在成为吸引人才,吸引投资和各种经济、文化、社会活动的巨大磁石。那些财大气粗的跨国公司及他们的家人、员工,不仅要求有大量超级办公楼,而且要求最高级的住房和生活设施,形成了一股与本地居民竞争的社会力量,而且打乱了原来的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甚至把原居民"赶到"城市边缘区,引起矛盾和加速老城市的重建。
    第五,城市群在东、中、西部的发展水平明显不平衡。东部地区以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为代表,其发展已达到相当的规模与程度,目前正在向一体化方向推进。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尚处于雏形状态,一般规模小,且仅限于省域内部地区。西部地域广阔,但城市数量少,目前仅有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以成都和重庆为中心的成渝城市群略具雏形。城市群的不平衡发展在客观上不仅加剧了东、中、西部发展失衡,而且还将进一步扩大这种地区差距。
三、加强城镇密集区的协调与管理,加快实现区域一体化
    网络型的城镇密集区内各城镇,主要将不再是从个体而是从群体上参与国际劳动分工和区域市场的竞争。现在迫切需要打破以行政区域为界,冲破行政区的"诸候经济"羁绊,树立城镇不论大小,都要自觉"融入"区域,加强城镇密集区的协调,加快实现区域一体化。为此:
    1、城市决策者要有联合协作的意识,要有"协同共赢"的理念。在网络经济时代,只有联合才能增加在区域、全球化竞争中的整体实力,才能增强在国际劳动分工中的竞争力。必须树立协作共赢的理念。加强联系不是不要竞争,是在联合的基础上与前提下竞争,互利共赢,协调发展。实现完全的合作与协调不可能,但要强调保持密切的联络,沟通、谅解、互惠互利。一句话,要提倡一种妥协的合作。
    2、在现有城市行政体制下,各城市宜定期调整和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战略和总体规划。香港随着紧密联系区域,从港深区、港深东莞区、珠三角区和华南区曾几次修订香港长远发展策略,以适应发展的要求。依据所在区域的发展,及时修订长远发展策略和总体规划,使城市发展既要适合自身,也要适合外部变化。
    3、制订统一的城镇群区域发展规划。通过规划把共同的对各方都有利的集中起来,明确下来,以一贯之;把不同的、矛盾的,损害他人的发展方案也要明确指出,作为禁区。通过规划帮助各城镇确定各自的发展方向,使整个区域协调发展,同心合力地应付来自城镇群外的挑战。为了提高地区之间的协作,避免恶性竞争,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应考虑建立常设或特设的城镇群协调专门机构。迄今,我国还没有形成具有法规或法律意义的协调组织,但联席会议制已在长三角、西安-咸阳等地区出现了,有的还签订了区域协调或合作协议。在可以借鉴西方有些国家都市密集区"董事会"的形式,每个城市的市长都是董事会成员,通过董事会协调城镇密集区内的人口、绿化、交通、电力、排水、污水处理、生态环境等问题。
    4、推动产业合理布局,促使产业链合理分工与延伸。产业和经济活动的合理布局,及相应的土地利用,是城镇密集区协调发展的基础,现在许多不协调,均源于此。连绵城镇群的出现和发展,导致人口、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活动,在大尺度空间中集中,房地产开发常导致各城镇空间的蔓延,两者同时并进,急需加强跨市镇协调与管理。应根据产业延伸和产业集群的内在要求与合理布局分工原则,使位于中心城市的一些原主导产业,逐步向郊区或区内其它城镇转移;而产品设计、研发中心、大规模中央商务区等则在中心城市发展起来。这些都应在区域协调中得到鼓励与引导。
    5、加快城市密集区信息化网络建设,实施网络信息一体化。网络信息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根本信道,它是畅通信息,打破封锁、资源共享、统一市场的基础平台。通过网络化、数据库的沟通,将有效促进区域各城镇横向联系,互动发展,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实现局域网络信息一体化,可依托中心城市建立覆盖区内所有城镇的信息网络平台,包括建立区内乡镇企业乃至个人的一体化信息平台,通过宽带互联网,完善信息传输,建立社会化的信息服务体系。
    此外,建立区域一体化的交通网。一体化的市场体系和一体化的法规、政策及社会保障制度等都是实现区域一体化,加强城镇密集区协调管理的重要举措。
 

主办单位:中国城乡统筹科学发展办公室 中国城镇建设发展中心 承办单位: 北京大点一景企业管理中心 北京大点宏景投资中心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中国城乡统筹科学发展工程办公室
地址:北京海淀区三里河路11号建设部大院 电话:010-57811343 邮箱:zgfdczg@126.com
Copyright © 2011 by cntown.org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62065号
您是第 3181186 位浏览者 网站管理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